首页>计划规划
  • 标    题: 三亚市卫生与健康“十四五”发展规划
  • 索 引 号: 00823231-6/2022-00398
  • 主题分类: 卫生、计划生育、妇女儿童
  • 发文机关: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成文日期: 2021-12-26
  • 发文字号:
  • 发布日期: 2022-01-04
  • 主 题 词:
  • 文件状态: 有效
  • 效力说明:

三亚市卫生与健康“十四五”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 2022-01-04 17:09:00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三亚市卫生与健康“十四五”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人大的监督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积极应对新冠疫情考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卫生与健康得到长足发展,群众健康状况改善,主要发展指标基本实现,为“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卫生与健康发展、建设“健康三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

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我市已形成区域医疗中心,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517家,其中,公立医院6家,包括市级公立医院4家、部队医院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70家,包括区级医疗机构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家、村卫生室103家,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市、区、村及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共有三级甲等综合医院3家以及三级甲等中医院、三级妇幼保健医院各1家。

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升级。全市基本建立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形成“15分钟城市健康服务圈、30分钟乡村健康服务圈”。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速,83家基层医疗机构被列入全省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家庭医生签约逾万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

人均医疗卫生资源基本充足。到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5.21张,比“十二五”期末增加0.2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约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65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医疗机构设施服务能力强化。公立医院改扩建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三亚中心医院门诊综合楼改建扩建、三亚市中医院扩建工程二期等有序落实,三亚市妇幼保健院搬迁,新院区正式运营。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合作蓬勃展开,市人民医院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向市人民医院派驻核心团队领办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面托管三亚市妇幼保健院。

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有所提升。通过“京医”智力支持海南计划、“妇幼双百”引进计划、“好医生、好院长”引进计划及聘用优秀退休医生等方式,人才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引进“好医生”15名、优秀退休医生17名、“京医”老专家200余人。医疗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持续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市已对351名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学历提升免费教育服务,公立医院共开展业务培训班80余期,共培训一万八千余人次。

卫生与健康信息化建设推进。2020年,常住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覆盖率达90.79%,三亚市人口健康信息化平台、覆盖全市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市级公立医院的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健康三亚”微信公众号、电子健康卡平台和统一结算支付平台建成,“互联网+健康三亚”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77.98岁,婴儿死亡率、5岁儿童以下死亡率分别降至3.22‰、4.09‰,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全省前列,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显著。我市入选第二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医疗价格调整有序落实,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完成综合医疗服务类、医技诊疗类、临床诊疗类价格调整2525项和中医及民族医诊疗类118项。收入结构持续优化,技术劳务性收入比重提升,药品和卫生材料收入比重降低。

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形成标杆。我市以“按区域参保人头总额预付+紧密型医联体”模式荣获第一届“海南省改革和制度创新奖”二等奖,完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海棠区医联体、三亚中心医院吉阳区医联体、三亚中心医院天涯区医联体、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天涯区医联体、市中医院崖州区医联体等5个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我市被确立为国家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被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的通报》中当作典型经验案例。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逐步确立。公立医院管办分离制度推行,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开展行业管理。公立医院完成医院章程制定,三亚中心医院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立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

四、中医药品牌化成果突出

市中医院被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全国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获批全国“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2019年,我市被确立为“海南南部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三亚市中医院阿拉木图中医中心建立并投入运营。

五、公共卫生疾病防控有力

“十三五”期间,传染病监测、报告、疫情分析与处置工作全面落实,法定报告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及时审核率达99.8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发动群防群治,构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合力,全市累计收治确诊病例78例,其中,收治本市55例,省内其他市县21例,境外2例,累计治愈76例。

六、健康产业呈现集聚态势

海棠湾现代服务产业园成功集聚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三亚分院等国内优质医院,国寿健康公园、上工谷国际健康旅游小镇、石药德中健康产业园等健康服务项目,以及国际生命健康科学管理中心等中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健康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初步成型。

第二章“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国际层面,卫生健康领域掀起变革浪潮。新冠疫情推动公共卫生体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爆发并将持续常态化存在,公共卫生体系变革升级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全球主动健康理念变革。“主动健康”取代“被动医疗”成为发展主题,全球范围内,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癌症、心脏病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近七成,众多疑难病症未找到解决方案,上医治未病,“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生命健康为中心”的健康理念变革快速推进。智慧科技掀起医疗技术革命。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数字科技加速向医疗健康领域渗透,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健康领域,智慧健康呈现出巨大的爆发力和快速的成长性。新冠疫情下公共卫生体系变革、主动健康理念变革、智慧健康技术革命为“十四五”时期三亚市卫生与健康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国家层面,健康中国战略明确发展要求。我国迎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站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新历史起点,将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全新内部矛盾。让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意。国家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健康中国”战略,将卫生与健康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三亚卫生与健康发展迎来新要求。

海南层面,自贸改革开放赋予强大动能。“十四五”是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关键五年,海南将扛起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重担,卫生与健康迎来开放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同时,海南制定《“健康海南2030”规划纲要》、《海南省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明确打造“世界健康岛、世界长寿岛”目标。三亚作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标杆城市,迎来卫生与健康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期,将释放本底优势,加快卫生与健康领域制度创新,构筑更高层次的卫生与健康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保障。

三亚地处北纬18°黄金纬度,拥有全国滨海日照最长的阳光、最纯净的海水,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被誉为“向世界出口阳光和空气的城市”,全球向往的生态赋予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结合全球卫生健康变革趋势、健康中国明确发展要求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下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加速全球客群集聚,我市将迎来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窗口期。

二、面临挑战

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对我市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提出考验。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是海南推进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爆发的形势下,国家对疫情防控作出明确批示,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在疫情持续常态化存在的巨大挑战下,我市亟需在继续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从卫生健康体制机制、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代化发展高度,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抓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尚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十三五”时期,我市加快高品质医疗机构引入,持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但是仍然面临总体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新时期,我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与城乡居民、居留客群对健康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凸显。

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尚不明确,产业发展亟待升级。我市医疗健康服务现状是三亚中心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三亚市中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等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以本地居民为目标客群、以医疗服务为重点的格局主导。但我市常住人口仅103万,难以形成具有可观市场潜力的医疗需求。与我市生态优势结合、面向国际旅游消费中心集聚客群的主动健康服务几乎空白,现有项目多为以健康管理、康复养生为主题的健康地产项目,随着政策趋紧,健康地产项目将面临巨大转型压力。

着眼自由贸易港建设,面向全球的国际化医疗服务尚不足。接轨国际标准的医疗健康服务是海南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要内容。三亚致力于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标杆城市,积极通过医疗机构跨境合作、国际权威认证争取等方式加码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且封关后贸易、投资、人员进出和运输往来自由便利将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出新的挑战,但现状能力尚不足以满足未来持续入岛工作、学习、旅游的国际人群健康需求。

医疗卫生专业和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短板突出,卫生与健康发展的动能不足。基础卫生医疗人才存在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不足。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不足,我市医师中获取本科学历人数不足五成,近半数医师仅有大专、中专教育水平,仅有高级职称699人,占卫生技术人员8.69%,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卫生与健康的高质量发展。

人口结构变化及老龄化趋势,对卫生与健康工作重点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百万人才进海南工程”深入开展,我市将迎来流动人口新增,同时,随着候鸟人群大量涌入,我市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将面临压力,我市卫生与医疗服务发展不均衡、健康养老服务保障不足等问题,卫生与健康工作任务艰巨。

第三章“十四五”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握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时代机遇,贯彻落实国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践行全健康发展理念,奋力推进健康海南建设,抓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建立与新时代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建立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居留客群高品质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健康三亚建设,塑造健康三亚品牌,建设健康生活幸福之城,打造琼南医疗健康中心城市、全国医疗改革先锋城市和全球主动健康引领城市,支撑我市建设充满活力魅力的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开放创新的海南自贸港标杆城市和宜居宜业的民生幸福城市,助力海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将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将健康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高质量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构建覆盖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乡统筹。切实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公益性,推进城乡公共卫生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公共卫生设施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缩小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卫生健康服务和健康水平的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创新驱动。把握自由贸易港建设下先行先试的契机,从我市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发展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改革创新解决问题,以创新破解发展瓶颈,驱动卫生与健康服务跃式升级。

国际引领。立足三亚、面向全球,接轨国际标准开展前瞻性布局,促进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高质高效与开放创新发展,支撑自由贸易港建设,引领海南打造世界健康岛、世界长寿岛。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三亚市卫生与健康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我市全面建立与新时代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建立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居留客群高品质健康服务能力,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有力,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推广,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健康产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得到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力争到2025年,建立与我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的紧密型医联体日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6.5张以上,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4人,每3万人口救护车数达2台以上。

——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推广。力争到2025年,“健康三亚”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生活设施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基本完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齐备完善,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平方米,城市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65%以上。

——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力争到2025年,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到3.5‰、5.5‰和10/10万及以下,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20年降低20%。

——健康产业呈现蓬勃发展。力争到2025年,以主动健康为核心、以中医药服务贸易为品牌、以健康旅游为特色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健康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健康产业与农业、金融、会展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广泛深入。

——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提升。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统一高效、响应迅速、科学精准、联防联控、多元参与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公共卫生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建立专职的公共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为自由贸易港突发疫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提供坚实保障。

——国际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力争到2025年,成功集聚一批与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国际化医疗服务机构,形成国际高水平硬件设施、人才队伍、配套服务。

第四章“十四五”主要任务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从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大三亚医疗服务资源统筹、提升新时代健康城市生活品质、建立自贸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推进专业化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拓展国际化健康服务前瞻布局、开展长效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卫生与健康跃式升级,构建与新时代群众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能力,构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相适应的居留客群高品质健康服务能力。

一、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重点医院基础设施升级和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发展,补足基层医疗卫生短板,稳步落实优生优育事业,创新发展智慧医疗,建立高水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健康三亚建设。

(一)抓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建设、升级一批高水平医院。推进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新院区、三亚中心医院二期综合门诊大楼、三亚市榆红医院、崖州湾科技城综合医院、国康医院、三亚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二期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推进北大口腔医院三亚分院、三亚广安门医院建设,建设市妇幼保健院二期,积极谋划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切实满足城乡居民对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的需求。推进三亚中心医院整体能力提升,支持医疗设备配备、健康管理中心改造与妇幼内科健康中心、健康中心建设等,谋划第二院区建设,支持上海瑞金医院托管三亚中心医院,通过托管提升三亚中心医院医疗水平。推进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能力提升项目,构筑医教研康体疗协同发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三亚市妇幼院创建儿科区域医疗中心。实施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升级工程,通过新建或在原有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升级改造等方式,建设以高峰医院为代表的一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加强设备与服务能力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合理规划基层医疗资源布局。按照人口需求配置基层医疗资源,中心城区按每5-10万人口规模建设一所医养结合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按0.5-1.2万人口规模建设社区健康服务站,完成吉阳区海澜、抱坡,天涯区市武装部、槟榔村、金鸡岭、海坡、南边海、阳光海岸和食品厂安置区等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站)建设。

(二)补足基层医疗卫生短板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全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能力升级。开展一批高于国家标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硬件、软件建设,形成全省示范。结合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每个大社区至少建设1所达到国家标准化建设以上的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考虑距离、服务人口需求、医疗资源配置等因素,规划调整村卫生室,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强化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中医药服务、护理康复等功能,提升健康教育、体检、康复、医养照护等服务。

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运用好“允许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保持公益一类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政策,通过公共财政对一类事业单位财政补偿支付方式改革和薪酬管理,完善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的人事分配新制度,使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依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的余额,核定绩效工资增量,在绩效工资中单列管理,不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基数。推进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收入机制改革,提高对边缘地区及乡村医生的待遇,合理落实职称评审、住房补贴、特殊津贴等有关激励政策,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人员活力。

缓解基层人才紧缺问题。建立健全市属区用、区属村用两级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周转池,推进编制统一分配使用,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力度,完善市、区统筹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工作。

(三)推进优生优育事业发展

严格落实国家优化生育政策。持续组织开展优生优育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做好相关政策宣传解读。推进优生优育服务管理改革,落实生育服务登记制度,深入开展目标人群和生育意愿调查,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切实保障相关经济社会政策与生育政策配套衔接,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进妇幼保健优生优育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完善覆盖城乡妇女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

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问题。加强卫健部门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工作联动,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打击“两非”高压态势,强化源头管理和属地管理责任,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工作力度,继续推行省政府提出“高层倡导、政府主导、卫生牵头、计生推动、部门联动、联合执法、重奖重罚、综合治理、考核评估”的工作机制,建立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到110以下。

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财政补助、规范管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健全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做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服务,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好优生优育全程服务,规范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等服务,加强高龄孕产妇、再生育和不孕不育人群指导,切实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实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村(居)覆盖率达到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0/10万及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5‰及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5‰及以下。

(四)加快智慧医疗服务发展

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三亚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对市民健康信息全覆盖,以深化医改和便民惠民为切入点,推动患者健康、就医、转诊等信息在各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实现面向市民公众的健康服务、面向医疗机构的业务协同、面向政府部门的综合监管“三位一体”。

健全“互联网+健康三亚”服务体系。以“健康三亚”微信公众号为全市互联网医院统一入口,以三亚中心医院、三亚市妇幼保健院为试点建设互联网医院,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强化医院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推进数据信息跨院互联互通,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深度发掘利用,重点推进6级电子病历建设工作,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端的网上诊疗、处方流转、药品配送等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基于大数据的临床决策支持、远程病人监测、临床试验数据分析、个性化治疗、疾病模型分析以及患者临床记录和医疗保险数据集等新服务和新应用。结合5G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推广巡诊设备和可穿戴设备,提升就医便捷性,改善市民就医体验。

加强医疗服务新基建应用。推进海棠区政府联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合作共建“云间301海南医院医联体互联网医院”,建设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实现5G远程医疗系统全覆盖,建立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建设“云间301云学院”。打造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5G智慧医疗中心,实现5G应急救援系统、5G远程超声、5G医学影像会诊中心、5G远程心电、5G云诊室等8项示范应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及诊疗效率。探索通过医疗新基建帮助解决偏远地区及琼南其他地区就诊及治疗困难的情况。

开展智慧健康小屋建设。结合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与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建设一批智慧健康小屋,面向全市居民提供健康自助检测、健康自我评估、健康指导干预服务,推动数据与结果通过信息化自动采集,作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补充,纳入居民健康账户,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丰富居民获得社区健康服务渠道。建立完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制度,强化居民数据安全。

(五)做好脱贫人口健康服务

强化医疗兜底保障。对脱贫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实施分类资助参保。分类调整医疗保障扶贫倾斜政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公平普惠保障,大病保险执行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和农村返贫致贫人口医疗费用报销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取消封顶线的倾斜政策。农村低收入人口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农村返贫致贫人口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个人负担费用,按不低于70%的比例进行救助,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原则上救助比例低于低保对象。经三重制度支付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给予倾斜救助。

落实先诊后费机制。落实公立医疗机构为脱贫人口住院治疗先垫付医疗费用的机制,对于确有困难、出院时无法一次性结清自付费用的,支持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延期、分期还款协议。建立健全“恶意拖欠住院费用”黑名单制度,规范先诊疗后付费保障。

推进脱贫人口患者大病救治工作。建立大病专项救治台账,组织公立医院对患有30+1种疾病即国家规定30个病种+省市增加的1个病种的农村脱贫人口患者进行集中救治,适时扩大救治病种,提高大病救治率。

(六)持续保障和谐医患关系

健全医疗纠纷管理机制。依托三亚中心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示范推进医疗纠纷管理工作规范化,完善投诉管理制度,畅通投诉渠道,规范投诉处理程序。巩固“三调解一保险”长效机制,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诉讼、保险理赔等工作衔接配合机制,研究设立医疗纠纷法庭,妥善化解医疗纠纷,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完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落实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医疗责任保险投保、续保工作,实现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参保,有效发挥保险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化分担作用。

完善医师合法权利保障。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科学测算医务工作人员负荷,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建立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障医师人身安全,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依法严惩伤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等涉医违法犯罪行为。指导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最大程度保障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安全。

建设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推进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打造“医患友好度”建设试点医院。完成《医患友好度评价指标体系》编制工作。定期开展医务人员人文培训,提高医患沟通能力,增进医患互信互动,强化患者隐私保护,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加强医疗卫生行业行风建设,强化医疗服务监管,提升患者安全管理。

(七)强化医疗服务韧性弹性

强化候鸟式医疗服务水平。强化居家养老服务,提升以社区为中心的上门入户服务水平,明确在秋冬季提前统计各社区候鸟人群迁移时间,提前布局生活照料、心理支持、卫生保健、慢病管理等服务。利用医学院校师生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应对寒暑假、旅游旺季等候鸟人群聚集时期医疗服务需求“潮汐”,满足多层次人群的“候鸟式养老”医疗和保健服务。

加强流动人口医疗服务保障。加强流动人口健康配套服务,建立三亚市流动人口健康服务热线,开展流动人口卫生和优生优育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宣传。落实流动人口医保异地就医实时直接结算,巩固和扩大地区间联网结算模式。

二、强化大三亚医疗服务资源统筹

建设“大三亚”紧急救援体系,升级医疗设备与科研能力,建设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建设跨区域医联体,构建跨区域分级诊疗体系,支撑打造琼南医疗健康中心城市。

(一)建设“大三亚”紧急救援体系

推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主导建立“大三亚”120急救体系,以三亚市为核心,覆盖琼南地区及海域,包括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三沙市,以及南海诸岛和全部海域,开展满足平时急救需求、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需求及提供战时卫勤保障的海、陆、空及三防“六位一体”的协同救援,建立“海、陆、空、核、化、生”立体化救援体系、深远海应急救援体系以及热带疾病紧急救治、紧急转运、紧急处置体系。推进大三亚医疗急救指挥中心建设,落实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急救职责。协助周边每个市县建立一个分中心,各分中心应与指挥中心实现“八个统一”,即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信息化连接、统一急救车辆装备、统一人员培训、统一监督管理、统一行业标准、统一操作流程、统一服务质量。推动“大三亚”经济圈各市县共设60个急救站及网络医院。探索开展“大三亚”急救医疗指挥调度网络化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共享,逐步建立“互联网+院前医疗急救”制度体系、服务模式和服务规范。

(二)强化“大三亚”医疗中心能力

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备升级。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超前考虑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需要,以财政投入的方式,为各公立医疗机构分期配置医疗设备,研究制定甲类、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采购计划,建立区域顶级的医疗设施能力,实现阶梯配置,开展资源共享,满足大三亚地区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

推进医疗卫生科研能力升级。依托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技术水平和科研实力,建成海南省咽喉头颈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强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海南省地中海贫血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分中心建设。加快三亚中心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立项试验。依托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打造反向病原学研究基地,建设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中心。支持更多医院搭建医疗科研平台,创建尖端医疗孵化基地,形成覆盖多学科、多级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科技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企业之间流动兼职,鼓励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来三亚成立研究院、研究中心。

建设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推动公立医院加强与国内顶级医疗机构合作,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集聚全市医学重点学科和临床重点专科能力优势,主动对接外部相关重点医疗机构,构建若干专科医疗战略联盟,升级重点专科能力。推动三亚市人民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对口合作深度发展,做好市级三甲医院专科全覆盖,打造琼南医疗中心。支持三亚市人民医院、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和北大口腔医院三亚分院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研究推进跨区域医联体建设。依托我市高水平医疗机构的建设,在主动承担琼南区域疑难复杂危重疾病诊疗、医学人才培养及临床医学研究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推进跨区域医联体、专科联盟建设,建立“健康大三亚”跨区域分级诊疗体系,实施跨区域医疗质量联控,完善远程医疗服务,探索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与“大三亚”医保跨区域直接结算,增强作为全省南部医疗中心的辐射作用。

三、提升新时代健康城市生活品质

开展“健康三亚”专项行动,完善居民健康公共设施体系,倡导全民健康生活理念,加强全民健康科普教育,塑造健康三亚城市品牌。

(一)开展健康三亚专项行动

落实三亚健康细胞建设工程。完善健康细胞相关公共设施体系、布局和标准,结合《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18版)》,完善三亚市健康细胞建设评价体系。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创新推进三亚健康步道、健康公园、健康餐厅(食堂)、健康楼宇、健康主题文化楼道等建设。

完善居民健康公共设施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以区为单位在全市各公园因地制宜布局小型健身活动场地、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设施建设,打造区级健康主题公园和体育广场,形成三亚市民“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市建设1个大型体育健身中心、5个区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市本级和各区都拥有功能完备的体育场馆或体育基础设施,90%以上的街道、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实现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对三亚体育中心、三亚大学等公共体育场馆、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全面开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积极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持续开展全民健身康体活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中医中药中国行”“全民健身运动”等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日”系列健身行动,举办三亚国际马拉松比赛、“三亚球王”系列争霸赛、中国家庭帆船赛、村际排球联赛等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增加健走、骑行、球类、户外拓展活动、游泳、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因地制宜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扶持传统特色运动项目创新。以社区为单位,组织展开形式多样的社区健身活动。

(二)倡导全民健康生活理念

开展三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三减三健行动、国民营养行动等专项健康行动,引导居民建立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推进四个区建成健康促进区,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0%以上。加强公民健康科普教育,利用三亚日报、三亚广播电台、“健康三亚”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大众媒介、新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实现三亚市健康主题网站、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期刊等媒体上均设置固定的健康栏目并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继续推进“健康大讲堂”、健康知识进家庭等健康教育活动,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乡村科普工作,邀请三亚中心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等医院专家系统普及均衡营养、心理健康、合理用药和科学就医等健康知识,邀请三亚市中医院、三亚市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专家开展中医药、妇幼保健相关的专业常识。加强健康科普舆情监测,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科学理性应对健康风险。建设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评选和推广一批优秀健康科普作品。

(三)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

加强青少年健康管理。开展“灵动儿童、阳光少年健康行动”,加强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及干预。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加强近视眼、龋齿、肥胖、手足口病、麻疹、红眼病等疾病监测。开展学校卫生标准普及行动,对学校行政领导、校医、教师和后勤管理人员进行卫生标准宣讲教育。组织专家定期到学校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控知识、技能进行宣讲。实施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以学校为单位成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举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保障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增加学生体质。

加强老年人健康服务。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建设,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市级、区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护理站、护理院、门诊部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等设施建设,结合实际需求,科学规划社区养老设施,加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引入社会主体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吸引社会资本兴办养老服务设施,扶持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落实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提供健康体检服务。落实省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标准和相关制度,推进我市护理床位和治疗床位的分类管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三亚市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为贫困、空巢、失能、失智、优生优育特殊家庭和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怀和心理支持服务。

加强妇幼儿保健服务。保障妇女儿童卫生经费投入,确保妇女儿童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注重了解妇女儿童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建设,推动市妇幼保健院与社区基层医疗机构达成医联体合作,实现优质妇幼保健资源向基层下沉,提高基层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托管市妇幼保健院,加强临床、科研、教学与人才培养,提升妇幼专科实力。落实妇女“两癌”检查、叶酸补服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将预防梅毒、艾滋病、乙肝母婴传播综合服务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继续实施低收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制度。加强儿科能力建设,加大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做好0-6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和诊治、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新生儿听力免费筛查、孕前及孕期地贫基因免费检测和阻断项目、产前诊断和地贫、血液病筛查能力建设、0-5岁儿童早期发展与发育行为障碍识别和诊治、14岁以下儿童哮喘诊治等妇幼群体重大健康民生项目。

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推动我市社区和农村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发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鼓励社会组织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供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规范婴幼儿照护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婴幼儿照护服务日常监督机制,实现公立型和普惠性婴幼儿在托覆盖率不低于30%,其中,公立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托婴幼儿占比原则上不低于10%。

完善脱贫人口健康服务。及时更新脱贫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建档率达100%。通过入户随访、健康体检、集中筛查、个别诊断等方式,摸清因病致贫底数,核查病情确诊情况,录入动态系统,实现脱贫人员就医实时管理。推进脱贫人口慢性病签约服务,实现签约率持续保持100%。深入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和义诊随访工作,每季度组织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三亚市中医院、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医疗专家进村义诊。

(四)加强居民重大疾病防治

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结核病分级诊疗和防治综合服务模式,重点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检测,开展艾滋病、结核病健康教育,稳步开展艾滋病、肺结核病、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检测、报告、分析、预警、处置工作,实现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实现结核病发病率控制在75/10万以内,实现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率达90%以上。

加强重大疾病免疫保障。扩大免疫规划疫苗种类和覆盖人群,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辖区范围内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8%以上,“八苗”全程接种率、单苗基础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

推进全民预防保健服务。支持健康咨询、健康体检、病症预防等服务布局发展,强化慢性病筛查、早期发现和持续管理,实现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75%,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达75%,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同比“十三五”时期降低20%。

四、推进专业化公共卫生队伍建设

深化医疗卫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人才引进和培养“双轮驱动”,强化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推动数量和质量并举,打造专业化卫生人才队伍,逐步构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服务能力。

(一)加快推进人才多渠道集聚

改革医疗卫生人才聘用机制。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建立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编制医疗卫生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指导名录,在制定岗位设置、专项资金、人才用房等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建立灵活的人员聘用制度,用人单位在制定招聘方案时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提出招聘计划,人员到位后对编制进行适当调整,对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可“一事一议”突破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的限制,实现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下。优化高层次卫生人才选拔机制,扩大高层次卫生人才选拔覆盖面,建立医坛新秀、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等各层次人才的递进机制,搭建更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通道。积极探索开展卫生健康领域境外人才职业资格单向认证等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创新。

开展人才引入机制模式创新。以“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方案为抓手,积极实施“刚性引进”,通过“好医生、好院长”招聘平台和“聚四方之才”招聘会等方式,做好优秀人才引进工作,继续实施“妇幼双百”引进计划,深入推进“县属乡用”“乡属村用”制度,扩大基层卫生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范围,落实农村卫生人才订单定向培养计划,缓解基层妇产科、儿科医生短缺问题。持续开展“柔性引进”,通过短期兼职、顾问指导等多种形式,推进“银发精英”、“京医老专家智力帮扶海南”人才引进工作,加大“京医老专家百人团智力帮扶海南”力度,组织老专家来三亚开展医疗智力支持工作。

(二)加大高质量人才培育力度

拓宽医疗人才培养方式。深化医教协同,逐步构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卫生人才院校教育,支持本地医院与全国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依托高校平台促进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发展。打造高水平卫生健康科教发展平台,加强高水平卫生健康科技创新,推动打造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国际级、国家级和省级学术骨干与科技创新人才。深化毕业后教育,依托三亚中心医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重点规范与提高住院医师的临床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支持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通过进修、学习、带教等多种方式,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支持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面向基层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发展。

推动多类型卫生人才培养。培育全品类卫生人才,推动紧缺人才、中医药人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复合型人才等多类型卫生人才培养。培育紧缺卫生人才,围绕急需紧缺人才指导名录,增加急需紧缺专业招生计划,加大订单式培养人才力度,重点加快培养全科、儿科、精神科等紧缺人才,开展紧缺专业人才转岗培训,适当提高急需紧缺专业高等级专业技术岗位的结构比例,制定适合岗位特点的评聘标准,拓展紧缺专业人才发展空间。传承创新中医药人才,推进海南省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等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同时,抓好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项目和基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扶持基层中医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专门卫生人才,推进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提高在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重点培养保健、康复、养老、健康管理等技能人才。加快培育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加大医疗卫生领域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应用等专门技术人才培育提升。加强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健康教育活动开展。

加大基础型人才培育力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依托三亚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通过专题专班、以会代训、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依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多种途径深化培训力度,推进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省级培训基地申报,提高全市卫生规范化培训人才数量与质量。继续推进医师执业区域注册,促进医师有序流动。

创新人才国际化交流机制。创新卫生人才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发达国家国际著名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交流合作,构建对外医疗卫生人才合作平台。支持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等医院对外合作交流项目,定期遴选一批优秀卫生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参与境内外中短期进修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卫生人才。支持卫生人才参与国际性学术交流,优化出国科学研究、学术访问、进修学习等审批流程,推动人才积极参与全球卫生治理项目。

(三)夯实人才管理和服务保障

动态管理公共卫生队伍建设。继续落实三亚市医疗机构编制三年一核的动态管理机制,市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两级编制总数由编制部门核定确认后,编制管理工作完全交由市区卫健部门。市区卫健部门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区域内人口数量变化等情况实施动态调整。

推动卫生领域职称薪酬改革。完善卫生职称制度和评价标准,遵循卫生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分层分类评价,建立涵盖医德医风、临床实践、科研带教、公共卫生服务等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确定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专业岗位人才评价重点。建立卫生系统人才工作述职制度。全面下放卫生高级职称评价权限,淡化资格、强化聘任,推进医疗卫生单位自主评聘改革,充分落实用人单位评聘自主权。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鼓励医疗机构创新单位内部分配激励办法,适度向关键和紧缺岗位、业务骨干和高层次人才倾斜。

加大医疗卫生人才激励力度。建立卫生健康领域科技研发转化激励机制,鼓励有成果、有技术的人才开展创新,落实科研绩效、成果转化等专项激励政策,激发创新活力。加大优秀卫生人才荣誉激励,积极宣传三亚市最美医生、最美护士、最美医疗团队等荣誉,增强卫生人才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大力营造重才、用才、护才氛围。

五、建立自贸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强化重大疫情防控能力与救治能力,逐步建立与高水平自由贸易港相适应的公共卫生应急能力。

(一)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强化公共卫生应急设施能力。拓展应急场所设置,明确将新建的三亚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重大疫情期传染病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的专科医院,依托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坚实妇幼公共卫生突发应急中心,明确将新建的三亚市体育中心作为重大疫情期传染病轻症患者集中收集的“方舱医院”等设施预留空间,保障疫情防控应急场所用地。结合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设定基层应急资源分配投放备用空间,规划设置应急专用密接留观点。建立三亚市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物资采购和供应基地,建立应急征用以及应急状态下基本医疗卫生物资保障制度。实施家庭急救物资储备计划,制定发布家庭急救物资储备清单,指导市民合理开展应急物资储备。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三亚市统一的应急管理机制,成立重大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部门协作机制,保障医学救援工作顺利进行。依托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重大疫情应急预案,结合“大三亚”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构建现场紧急医学救援预案、陆海空立体医疗转运预案、紧急医学救援后勤保障预案。

系统规划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总结全球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经验,从疫情防控应急场所用地和设施预留、疫情防控战略物资储备等薄弱环节入手,修订完善《三亚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和社会急救管理规定》,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机制设计、应急场地预留、应急物资配置、人员配置、财政支持及信息化建设等角度,系统性构建具有前瞻性的应急管理体系。

(二)强化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建设

完善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机制。依托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三亚市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中心,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平台和决策指挥系统,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出入境口岸增设监测哨点,加强重大传染病及新发、突发和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工作。强化重大疫情快速评估和预判能力,以市级公立医院为核心开展临床医师传染病等相关知识培训,提升传染病早期筛查和临床预判能力。结合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完善,建立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卫生健康联防联控网络。强化空港、海港口岸公共卫生能力提升,建立海关、检验检疫、民航、空管、交通等跨部门协作的公共卫生风险联防联控机制。

增强基层重大疫情防控能力。加强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力建设。以社区为单位,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治理计划,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相关的软硬件条件,严格实施社区垃圾分类管理,建设健康友好型、安全防疫型社区,继续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强化农村基层防控能力建设,筑牢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建立群防群控机制,实施全民健康知识科学普及计划,以村、社区为单位,结合健康生活倡导活动,普及重大疾病风险预防医学知识,引导公民有意识地规避疫病风险。

(三)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能力

强化流调溯源能力建设。组建流行病学调查组,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现代流调溯源能力建设,加强与邻近市县流调协调。

建立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形成“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救治—定点机构初步筛查—基层哨点预警”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完善“1+2+1+N”区域传染病救治布局,省级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为三亚中心医院,市级后备救治医院为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江林院区、南部战区海军第二医院,加快建设三亚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做好琼南区域传染病收治中心承接工作,其余二级(含)以上医院重点加强传染病科和可转换病房建设,增加传染病收治床位,对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进行规范化改造。加强医疗救治物资储备,保障定点医院各级各类卫生重大疫情救治队伍和装备。

加强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以新建三亚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三亚中心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市中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等为依托,开展重大疫情应急医疗救治团队建设,定期开展“卫生应急救治演练”和“卫生应急技能竞赛”等活动,促进救治队伍高素质发展,提升监测预警、检验检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推动三亚中心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等三级医院加快建立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强化全面检测、快速筛查能力。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应急知识的普及与应急救治方法的培训,设立专职应急人员,对其进行定期的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派遣基层专职应急人员到省级培训基地学习,参与省级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培训,提升基层应急防控救治能力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创建疾病控中心培训基地,对各级人员防控突发事件的能力开展定期培训工作。

六、拓展国际化健康服务前瞻布局

引导公立医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创新推动国际机构合作办医、独立办医,升级国际人才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医疗国际化建设。

(一)推进公立医院开展国际认证

以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三亚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先导,研究推进JCI国际认证,以国际标准医疗水平为核心,对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工作者、后勤保障人员等全员严格要求,为国内外患者提供国际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医院管理体系,启动医院管理制度修订工作,成立由院长直接领导的医院质量改进委员会,组织质量改进,下设医生质量改进委员会、医技质量改进委员会和护理质量改进委员会,负责质量改进计划的实施及质量控制工作。建立高标准的全员培训制度,针对医院全员包括医务人员、陪送人员、保洁员、后勤人员等人员,遵照JCI标准要求,逐步实现全员掌握心肺复苏、化学药品处理、个人防护、消防安全等知识和操作技巧,提升医院国际化服务和管理水平,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国际人才入驻提供高质量医疗保障。

(二)构筑国际医疗开放合作高地

推动国际机构合作办医。依托海棠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石药德中产业园、上工谷国际健康旅游小镇等平台建设,兑现自贸港“6+1+4”制度设计红利,聚焦投资自由便利、人员进出自由便利及零关税、低税率等方面,积极争取细化落实专项政策,探索外资独资办医,引进国外医疗机构落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能力。争取引入国际一流医师培训机构和国际国内顶尖医疗学科团队,推进海南国际医师培训中心建设,借助国际成熟的培训模式经验,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医师培训课程,探索灵活、开放的创新平台化管理运作机制,形成尖端卫生健康资源的海南集聚与进阶升级。

加强优质医疗资源引进。推进三亚国康医院与台湾综合医院合作,从服务理念、科目划分、诊疗流程、就医环境等多方面导入台湾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就医模式。深入推进我市医院与国际医院合作,建设友好医院,加强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与意大利佩鲁贾医院和安科纳联合大学医学院、中心医院与法国东方巴黎克雷泰伊大学附属亨利蒙多尔医院的帮扶合作协议,共同拓展医护人员、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支撑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国际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持续围绕“一带一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推动境外优质医疗资源引进和合作,发展高端特需医疗服务。

拓展国际远程会诊应用。推动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完善国际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建设,继续开展中国-德国-俄罗斯联合会诊应用,示范推广“院内初诊+国际会诊”的远程诊疗模式创新,明确远程医疗项目收费价格。支持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国际远程会诊,主动与知名国际医生平台对接,发展国际远程实时临床会诊、病例讨论、手术观摩以及学术交流等合作,切实提高国际化治疗水平。

(三)保障国际人才基本医疗服务

开设专门国际门诊及国际医院。根据《海南省国际医疗门诊(特需门诊)暂行实施方案》,推进市中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三亚中心医院开设针对外国人群的国际门诊,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场地设施,构建相对独立的诊疗区域。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领办三亚市人民医院,建设三亚国际医院,为外国高层次人才提供医疗保障。建立外国人才就医绿色通道,开展电话、APP、微信公众号、现场办理等多种形式的挂号预约服务,保障外国人才及其家属的诊疗、检查、复诊、取药、办理出入院、结账等一站式优质医疗服务,设置独立于医院门诊的挂号、结算、检查、取药等系统,收费标准比照普通门诊,吸引外国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发展。

完善国际医疗服务设施。完成三亚市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三亚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医疗机构就医双语标识系统建设,规范双语标识设立,悬挂多语言指示牌。导医、挂号收费、急诊急救等窗口设置具备基本英语会话水平的涉外服务人员。建立外语人才库、青年志愿者外语服务队、急救保障外语服务队,服务语种涉及英语、日语、法语等,探索外籍人士会员制签约服务,提供热线预约、健康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方便外国患者就医。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外语口语培训班,培训一批具有较高英语口语交流能力的医务骨干,提升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就医环境。

创新国际医疗保险服务。以市中医院作为国际商业保险医疗试点,支持其与国际商业保险医疗接轨,提供国际医疗保险支付或通过中介机构提供国际医疗保险结算服务,开通国际医疗保险直付服务。

七、开展长效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积极探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发展一批“三亚模式”医药改革样板,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打造全国医疗改革先锋城市。

(一)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改革

完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扩大紧密型医联体覆盖面,实现全市新建、已建的综合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全部纳入医联体,更加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理顺医联体管理机制,推进区域分开、城乡分开、上下分开、急慢分开,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按区域参保人头总额预付+紧密型医联体”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快研究制定包括医保基金、人员、业务、财务和绩效等“五统一”模式的医联体建设指导意见和督导考核方案,推动紧密型医联体成为服务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理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医保审核,推动医保基金及时兑付。打造1到2家标杆性医联体牵头医院和基层医院,总结可复制推广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经验。

持续优化分级诊疗体系。在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全市覆盖的基础上,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逐步统一医联体内核心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药品目录和品规,保障基层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用药衔接。以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制定入院、出院标准和转诊办法,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强化下转精准对接,促进信息沟通交流机制,保障转诊签约患者诊疗信息的连续性。发挥医保杠杆作用,推动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之间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建立合理的就医流向。逐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完善家庭医生签约配套政策,理顺签约服务中支付费用标准和收费标准,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医保支付、价格调控等措施,引导城乡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全市域覆盖与顺畅化运转。

全面开展“三医联动”。强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逐步破除行政区划、财政投入、医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等壁垒和障碍,进一步加强医联体的经营自主权。充分发挥医保支付杠杆作用,探索落实人头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DRG/按床日付费、基于大数据的病种(DIP)分值付费等支付方式。推动药品三级统一管理,开展统一目录、统一议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的五统一。

(二)推进医院管理制度改革

推进三亚中心医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健全管办分离治理体系,强化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对公立医院的监管职能,深化公立医院行使内部人事管理、机构设置、岗位设置、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和引进、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年度预算执行等经营管理自主权。完善公立医院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机构、管理制度、办事程序,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党委会议、院长办公会议、职工代表大会议事规则,明确各自议事决策范围和程序。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药事管理等专业委员会,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决策事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完善院长选拔任用制度,实行院长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进公立医院编制人事制度、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健全医院内部考核制度,建立以质量为核心、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风险程度和服务对象满意度、患者安全等为要素的内部绩效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直接挂钩。建立与公立医院编制总数、床位、工作量和考核评价结果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

(三)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落实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医用耗材加成,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降低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适度提高门诊诊察、手术、治疗、病理、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医院收入结构。完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加快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受理审核。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公立医院控费工作。建立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检测和考核机制,结合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费用水平,分类确定控费要求,实施动态调整,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结合三亚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对公立医院、医生和医疗行为实时跟踪监控,定期开展督查,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费用负担。探索推行DRG标准体系,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因素把病人分入不同分组,实行一口价打包收费,杜绝过度医疗现象,促使公立医院主动开展成本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建立健全社会监管机制。加强医院信息公开,打造阳光医院,重点公开质量安全、价格、医疗费用、财务状况、绩效考核等信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投诉举报平台建设,加大对举报违法行为的扶持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形成全行业、多元化长效监管机制。针对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乱收费、不良执业行为,造成重大医疗事故、重大安全事故的行为,以及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和严重违反行风建设的行为,建立问责机制。落实“价格公示制度”和“一日清单制度”,方便患者查询和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药品供应制度改革。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落实国家药品改革政策,增加中成药和西药品种,通过从国外引进药品等方式,将抗癌抗肿瘤的药品从36个品种增加到97个。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采购程序,推广“两票制”药品采购制度,做好降价药品进院工作。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阳光挂网集中采购,研究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医药分开。

(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改革

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开展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提升医疗保险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按病种分值付费与医疗保险总额付费为主、住院次均定额付费等多元复合式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基础上,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推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覆盖全市医疗机构。

推进医保监管方式创新改革。建立医保信用评价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积极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医保监管工作,建立第三方监督审计评价机制。以全国唯一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省为基础,探索推广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对定点医疗机构上传的全量数据进行智能筛查,实现医保事后监控为主、兼顾事中监控、事前提示的立体化监管模式,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的增长,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同时通过余量提醒、提前取药提醒等促进医生和参保人遵守医保规范,规范诊疗行为,提升审核效率,推进医保实现智能化、精益化、标准化管理。

八、推动高质量主动健康产业集聚

释放生态本底优势,以主动健康为核心,以中医药健康服务贸易为特色,聚焦健康服务前端健康管理、后端康复疗养与健康养生,促进健康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健康服务与旅游消费深度互动,发展国际主动健康消费,融入医疗健康消费内外双循环,建设全球主动健康引领城市。

(一)构筑主动健康发展格局

打造健康疗养强核。推进海棠湾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医疗板块布局,聚焦健康管理、康复疗养,结合结合本地医旅发展基础,聚焦主动健康热点领域,依托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等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优质医疗健康产业资源集聚,打造特色专科服务高地,构建“全链健康疗养强核”。

打造特色养生强核。合理利用全市温泉、森林、中医康养等资源,推动育才生态区合适区域以及抱龙林场等片区合理规划与开发建设,聚焦温泉养生、中医养生、森林养生等方向,打造“健康养生强核”。

打造健康体育强核。结合红塘湾、海棠湾、崖州湾等湾区岸线开发建设,利用亚沙会带动效益,聚焦海上休闲体育与滨海健康体育,打造“健康体育强核”。

(二)塑造中医健康服务品牌

构建中医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三亚市中医院改扩建二期、三期工程,依托三亚中医院,打造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中医医疗集团、中医专科联盟建设,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提、人才梯队共建、科研平台共用。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建设,推动综合医院加强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建设,妇幼保健院加强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完善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医药服务设施,加强基层中医药技术推广工作。引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内顶级中医药服务机构资源入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领域中医专科医院,形成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重要补充,构筑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

拓展中医健康服务功能。支持发展中医治未病,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室,创新中医健康管理发展模式,推动三亚市中医院建设中医养生康复基地,打造集中医治未病、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全价值链体系,引领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强化中医品牌全球输出。依托市中医院,建立健康保险跨境支付试点,加强与中亚、俄罗斯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合作关系,拓展与东欧、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健康保险合作,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消费客群,推进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加强与合作国家开展学术交流、会议会展、文化活动等国际交往,扩大三亚中医健康旅游影响力。加强与旅行社合作,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路线。支持本地中医药健康服务主体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立中医药服务机构,面向当地进行产品、服务与文化输出。

(三)释放健康旅游消费潜力

释放生态优势,聚焦美容、抗衰老等方向,引入国际顶尖特色医疗机构,突破国际健康旅游。依托海南自由贸易港免税购物扩大政策,结合全市免税购物商城(点)布局,谋划打造集国际健康产品展示、健康养生特色商业、健康产品跨境电商于一体的国际健康产品商汇,发展全球人气健康产品展示发布、交易和体验。

(四)深化健康与多产业融合

推动健康与现代农业互动。深挖三亚芒果、莲雾、火龙果、百香果等特色农业产品以及热带花卉、南药、黎药等特色资源,开发具有辅助治疗和保健功能的健康食品饮品,加强特色健康产品品牌建设。

推动健康与保险金融互动。以“总部中心+医疗康养”模式加速健康保险服务资源集聚,依托三亚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区,加快吸引国内外健康险企业入驻,探索健康保险产品创新。积极探索利用允许海南市场主体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等产品引入境外人民币资金等政策,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推动健康与国际会展互动。做强中国(三亚)国际大健康与美容产业博览会品牌。释放三亚生态本底优势与旅游城市品牌效应,持续引入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中医养生旅游发展论坛等会展活动,促进产业资源集聚,实现健康产业发展与会展良性互动。

第五章“十四五”保障措施

扎实做好组织协调、要素保障、制度创新、考核机制以及社会监督等方面举措,为规划切实引领我市卫生与健康取得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

各区将本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合理设置年度目标,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市区有关部门各尽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卫生与健康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财政局按照卫生与健康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市医疗保障局协同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卫生与健康发展相关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

二、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发展用地保障,加强卫生与健康重大项目用地储备工作,对在城镇化建设中新增建设用地与旧城改造中收购存量土地,优先用于卫生与健康重大项目建设,各级政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卫生与健康发展用地供给保障。积极保障卫生与健康领域财政资金,确保卫生与健康领域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财政投入扎实到位。强化多元资金利用,发掘自贸开放创新潜能,利用外资准入限制放宽、营商环境全面优化、外资引入政策扶持等领域创新政策落实,塑造全球资金集聚引力,同时,把握海南自贸港建设契机,切实利用好海南自贸港开放发展基金,主动争取国家战略资金导入。探索推动大三亚投融资平台打破区域划分藩篱,结合大三亚经济圈建设发展需要,开展跨区域自主投资,实现跨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三、谋划制度创新

以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契机,以打造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相匹配的高水平卫生健康服务为出发点,结合海南省情与三亚市情,聚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健康人才引育、智慧医疗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开放突破及国际医疗能力建设等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一批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制度创新的标杆案例。

四、建立考核机制

建立规划实施考核体系和考核方法,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科学评估和跟踪分析,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开展全面考核,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逐年评估,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评估,增强规划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根据考核情况及社会经济、医疗需求和医疗资源等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对本规划进行修订,使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实际相协调。

五、健全社会监督

定期对公众发布规划主要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推动全民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疏通多元化民意表达渠道,使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更加匹配社会需求,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有效性。

六、落实党风廉政

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实施细则,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抓好中央、省级巡视组“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严肃查处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抓好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营造落实八项规定的良好氛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文域名: 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主办:三亚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4602000029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4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