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发布四次预警!雨热天气需做好登革热防控
8月以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发布四次革登热传播风险提醒。8月23日发布的提醒表示,5月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已陆续报告多例本地和输入登革热病例,截至8月22日,部分区域正在开展登革热疫情处置。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科首席专家蔡卫平表示,革登热每3-5年会有一次流行。广州疾控提醒,当前已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市民积极参与登革热防控,做好防蚊灭蚊。 |
夏秋季高发 每3~5年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流行 8月26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告诉记者,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过去会以“三红三痛”来形象的归纳患者的表现,“三红”指的是面红、眼红、全身红,就是皮肤呈充血样的皮疹遍布躯干四肢、头面部,眼睛充血。“三痛”指的是头痛、眼痛、全身痛。出血倾向则表现为有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皮下出血点,注射部位皮肤瘀斑。还有一些不典型的症状例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重症登革热患者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外,可能出现神志异常,昏迷、内脏出血,甚至休克等表现。 清华长庚医院感染科主任林明贵表示,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潜伏期一般比较短,一般是3至14天,通常为5至9天,潜伏期一般不超过两周。”林明贵说。 “每年夏秋季都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通常为先有东南亚地区的输入病例,然后再出现本地病例,本地病例的增加主要与传播登革热的蚊媒——白纹伊蚊的繁殖周期有关,因为群体免疫降低,每3-5年会有一次流行。”蔡卫平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革登热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及浙江等地较为常见。”卢洪洲说,登革热的高发与天气气候紧密相关。每年5-10月,多数地区进入夏季,气温升高且湿度较大,这种温暖潮湿的环境非常适合登革热病毒的繁殖和传播。而降雨量增加,也会导致地面积水增多,为蚊虫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场所,从而增加了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风险。 此外,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如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这两种蚊子在夏季活动频繁,且繁殖能力强,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伊蚊的繁殖周期缩短,繁殖数量激增,增加了叮咬人类和传播病毒的机会,进一步促进了登革热的流行。而夏季是旅游旺季,人们出行频繁,容易将登革热病毒从疫区带入非疫区,从而引发新的疫情。 |
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日常需做好防蚊灭蚊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酸痛、皮疹(弥漫性充血诊和出血点),部分病人会有脏器出血等症状,针对登革热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1-2周可自愈,病情严重的患者建议住院对症支持治疗。”蔡卫平介绍,登革热预防的重点是防蚊,可以使用灭蚊喷雾或使用蚊帐预防,除此之外,要注意家庭积水的清理,防止蚊子幼体孓孒滋生是防蚊的关键。 卢洪洲表示,登革热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一般采用退热、补液、镇静止痛等方式缓解,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加重身体负担。同时,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确保充足的水分摄入,并注意防蚊隔离,以免病情恶化或传染给他人。如果出现可疑重症表现,应立即就医并住院诊治。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周浩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居民需要清理住家及周围积水,保持环境整洁,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及灭蚊产品;外出时,应尽量避免穿短袖衣裤,暴露的皮肤可涂驱蚊剂;在蚊虫频繁出没时间(早上7-10点和下午4-7点)减少外出,如需外出,避免在树荫等阴暗潮湿处逗留过久。最后,密切关注疾控发布的登革热防控动态信息,配合灭蚊。 “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症状或旅游后2周内出现上述症状,请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告知旅游史并主动说明居住区域,配合开展登革热相关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导致重症发生。”周浩表示。 |
小编特意准备了一份
“战蚊秘籍”
请查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