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公开>疾控动态

以身诱蚊,追着蚊子跑!这群人不一般!

【字体: 打印
2025-08-16 11:58 三亚日报


以身诱蚊,追着蚊子跑!这群人不一般!

从户外帐中汗流浃背当“诱饵”,到实验室指尖翻飞做“侦探”,三亚有群常年与蚊子“过招”的疾控人。他们分工协作,用耐心与细心追踪蚊子踪迹、解析蚊子习性,只为降低蚊媒密度,筑牢一方健康屏障。

6


帐内当“饵”,帐间捕“敌”:“捕蚊师”的高温坚守

8月的三亚,8时30分已有些闷热。天涯区新开田村鹿新巷的一处小区狭角处,双层叠帐支在茂密的绿植旁,天涯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陈玉来已在帐内待了半小时,汗水浸透衣衫。她撸起袖子、卷起裤腿,裸露的手腕和脚踝成了“诱饵”,静静等待伊蚊“上钩”。

在天涯区新开田村一处观测点,一名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钻进蚊帐当诱饵,一名工作人员用捕蚊器抓蚊子。

“得在帐里待够一小时,才能采到足够的样本。”陈玉来抹了把汗,苦笑着打趣,“希望蚊子喜欢我的血型,这样就能引来更多蚊子。”

两层蚊帐间,搭档符兰花正聚精会神,手里的捕蚊器挥得又快又准——只要有蚊子落在帐上,立马被“收入囊中”。“又抓到一只,没让你在里面白遭罪。”符兰花回应道

在天涯区新开田村一处观测点,符兰花在观察捕获的蚊子。

“我们专找雌性伊蚊,它们嗜吸血,可能携带病毒,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符兰花一边清点捕获的蚊子,一边解释,这些“战利品”不仅要送实验室分析,还能帮着判断区域的蚊媒密度。

9时刚过,陈玉来收起蚊帐时,脸颊已热得通红。“你先歇着,我去做布雷图指数调查。”符兰花揣上手电筒,转身挨家挨户排查。

所谓“布雷图指数”,是看每百户人家有多少积水容器孳生了伊蚊幼虫,这是衡量伊蚊密度的“晴雨表”。“最近跑的社区,指数都在5以下,算达标了。”符兰花说,每敲开一扇门,除了查积水,更要叮嘱居民及时清理,从源头断了蚊子的“生路”。

指尖“断案”,显微镜下辨“蚊”踪:“观察员”的精细功夫

被捕获的蚊子,很快会送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在这里,它们要经过冷冻、分类、制成标本的“流水线”,最终成为疾控人解析的“线索”。

三亚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内,吴德雷用便携式放大镜观察蚊子标本。

“分类这步最磨人。”市疾控中心医生吴德雷指着玻璃板上密密麻麻的蚊子说,得用镊子一只只挑出来,根据花纹、头部、尾针这些细微差别,分辨出不同种类。有时眼睛盯着显微镜看久了,酸涩得直流泪。可哪怕是毫米级的差异,也不能放过——不同蚊种的习性天差地别,搞错了,防控方向就偏了。

分类完,更精细的活来了——用标本针穿过蚊子细小的躯体固定。“刚开始练时,手一抖就扎到自己,指尖经常添新伤。”年轻医生叶淑颖笑着展示手上的小疤痕,“现在摸到窍门了,关键是心要静、手要稳。”

被标本针固定的蚊子标本。

制成标本后,便是漫长的观察研究。借助放大镜、解剖镜,吴德雷和同事们一点点记录蚊种特征,分析它们的栖息习惯、活动规律。“知道了它们喜欢在哪待着、什么时候出来‘作案’,才能精准下药、靶向消灭。”吴德雷说,每一次细致观察,都是在为切断传播链条添一块砖。

三亚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从冻死的蚊子中挑选出完整的蚊子用于下一步实验。

从户外帐中的“以身诱蚊”,到实验室的“抽丝剥茧”,这群疾控人用看似平凡的坚守,织就了一张看不见的防护网。蚊虫虽小,关乎健康;行动虽微,意在长远——他们追着蚊子跑的每一步,都是在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宁。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文域名: 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主办:三亚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4602000029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4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