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村40载守护一方健康|两代黎族村医的坚守与传承
在崖州区梅山三公里村,有一个传承着医者使命的黎族家庭。两代人接力扎根边远乡村,以一颗仁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与家庭的坚守,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海南南部乡村医疗数十年来从艰苦到改善、从简陋到规范的发展与进步。 |
乡村行医路 40年的跋涉与坚守 |
1983年,初中毕业的黎族青年文德诗在原崖县(现三亚市)接受了8个月的专业培训,怀揣着职业资格证回到家乡三公里村,成为一名村医。这一扎根,便是整整40年。
早年间的乡村医疗,是一场与艰苦条件的漫长对抗。文德诗负责五个自然村的卫生服务,尽管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腿脚不便,他却常年奔走于崎岖的山路之间,为村民看病送药。那时送一趟疟疾药,常常要耗费整整一周时间,才能走遍所有村落,抵达后他还会守着病人把药吃下才放心。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他还带着年幼的儿子上山采草药,用家传的黎药为村民缓解病痛。
图为文德诗(中间穿黄色衣服)讲述行医经历。
2005年,乡村医疗条件迎来转机。文德诗购入一辆摩托车,终于告别了靠双脚丈量村与村距离的日子。也是在这一时期,现任崖州区梅山卫生院执行院长的颜学雄,受卫生院安排与文德诗搭档工作。为不耽误村民干农活,两人总等乡亲们干完农活收工后才开展诊疗,常常忙到深夜零点后才能回家。
从疟疾防治到小儿麻痹症防控,文德诗始终坚守一线。他曾步行一整晚从三公里村前往坡加、凤上村开展工作,也曾耗费一周踏着崎岖山路来回分发疟疾药。正是亲身经历了村里缺医少药的困境,见证了守护健康的艰辛,他对村医职业的认同感愈发强烈,这份坚持也悄悄在下一代心中埋下种子。
父子接力 延续乡村健康守护 |
2023年,文德诗正式退休,但他的行医使命并未落幕——两个儿子早已接过了他的“接力棒”。
哥哥文建祷于2016年从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临床医学大专毕业,弟弟文建来于2017年从海南省卫生学校临床医学大专毕业,兄弟二人在获得行医资格后,哥哥成为了梅山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弟弟则回到三公里村跟随父亲学习,在父亲退休后接手了家乡的医疗服务工作。
文建祷(左)文德诗(中)文建来(右)。
这份传承,并非偶然。行医在这个家庭中,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文德诗的父亲精通针灸与草药,不仅将毕生医术传授给他,更以“行医先做人”的家训,让他自小懂得医者的责任与仁心。受此影响,文德诗同样注重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如今,他的两个儿子也主动选择接过这份事业。他们接受了系统化的临床医学教育,以更规范、更专业的现代医学知识,继续扎根乡土、守护健康,为乡村医疗注入了崭新而坚实的力量。
进步与规范 乡医传承守护一方 |
回望40年,乡村行医的日子满是不易。早年文德诗医生收入微薄,村民常拿稻谷代替现金支付医药费,病人欠账更是常态。随着时代发展,乡村医疗的变化清晰可见,政府逐步为村医提供养老保障,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依靠;村卫生室从最初设在老家的老房子里,发展成由卫生院统一管理的现代体系,制度愈发规范。
图为三公里村曾用过的卫生室。
在诊疗方式上,这个行医世家始终秉持“传承与创新”。他们主张中西医结合,认为黎药副作用小,与西药配合使用时,在退烧等方面效果显著。不过,他们也有担忧,随着环境变化,早年易寻的草药如今难觅,且草药知识多靠口传心记。因此,他们格外希望年轻人能将珍贵的黎药知识记录、保存下来,让这份民族医药财富得以延续。
图为文建来帮助村民体检。
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市卫生健康委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像三公里村卫生室这样的基层医疗单元得到了升级换代,三公里村卫生室现配备了除颤仪、氧气瓶、5G健康一体机等设备,并开通了基卫系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并享受医保报销优惠政策,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图为文建来用5G健康一体机为村民看诊。
从徒步送药到骑摩托出诊再到家门口的5G健康一体机,从缺医少药到体系规范,从个人坚守到家族传承,文德诗父子两代黎族村医,用40年时光书写了扎根乡村的奉献篇章。他们的故事,是一个家庭的医者情怀,更是海南南部乡村医疗发展的生动缩影,为乡村医疗的未来注入了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