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信息公开>健康教育

出生缺陷科普丨听力障碍患儿康复教育注意这几点,事半功倍

【字体: 打印
2020-09-09 16:44 健康新海南

出生缺陷科普丨听力障碍患儿康复教育注意这几点,事半功倍



患儿康复教育为什么要及早进行?

0-3岁是儿童大脑发展最快时期,也是学习语言最关键的时期。

7岁以前是最佳期。如此时发生耳聋则严重影响儿童的听觉、言语发育。同时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尽早使用合适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使患儿在言语发育期就接受到各种声音、语言的刺激,并接受科学的康复训练,患儿的各方面发展才会接近正常儿童,康复的质量也就会提高。

因此,尽早发现耳聋,尽早使用合适的助听装置,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就成为了患儿康复中重要的“三早”原则。

患儿使用助听器或人工耳蜗

进行言语康复的要领是什么?

儿童期的耳聋必将影响言语和语言能力的建立和发展。目前国内外听力学专家和语言病理学家普遍建议对患儿采用听力言语康复措施,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尽早佩戴助听器,接受合适的声音刺激,并开始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言语听力训练。

听觉语言康复训练应该从“听”出发,利用家中或语训中心各种自然场景帮助孩子通过聆听发展口语。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到长”的方式。通过儿童感兴趣的游戏方式让他们学习语言,康复中需要多次复现,重复所学的内容巩固康复结果。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让患儿进入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每日定期、系统地训练,一般至少须坚持1~2年不间断地训练。让孩子初步掌握语言能力时就应及早进入正常学校,与正常听力儿童共同学习生活,这样可使他们的对话发音能力获得迅速提高,最终成为正常社会活动中的一员。

成功的关键还在于亲友真正掌握听力语言训练要旨,时刻进行家庭训练。因为患儿和正常儿童一样,家庭和父母的口语教育是获得语言交往能力的第一步。

让孩子投入社会,接触大自然,纠正部分人群的误解、歧视和偏见并得到全社会的帮助,也是聋人获得语言能力的要素。


患儿家庭如何早期

训练患儿良好的用耳习惯?

患儿家庭应培养患儿良好的用耳习惯:家长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用多种方法让患儿听不同的声音,以引起他的兴趣。

比如家长可以将耳朵贴在收音机前,一边听声音,一边呈现出一种愉快的表情,孩子见到后,他会模仿并将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耳朵凑过来,这时家长可有意识地选一些儿歌,音量可适当放大,以引起他对声音的注意。

患儿刚戴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前6个月是进行这种训练的最佳时机。家长可将一些通俗的儿歌唱给孩子听,重复次数越多越好,一边唱,一边随着节拍打拍子。

再次唱时,你应与孩子随着音乐同时打拍子,鼓励孩子咿呀作声,可先唱歌,再读歌词,声调要变化,语音要缓慢、清晰。反复训练后,孩子如已习惯听这首儿歌,他可能知道或不知道下面的词,你可提示几个词,然后停顿,让孩子补充余下的词,先鼓励他说话,再慢慢纠正。

又如在家里用粉笔在地上划几条线,家长在孩子后面吹口琴或敲一下竹罐、鼓等有声物,让孩子听到声音跳一跳,较小的孩子可先由父母领着做几遍。

还可用几个小凳子排成一条线,让孩子听到声音移过来做第2个凳子,再听到声音移过来做第3个凳子等等。

也可在睡觉前或吃饭时,父母趁孩子不注意时叫孩子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并对孩子的回头或“哎”给予愉快的奖励,不要试几次没有反应就放弃对孩子的训练,最好把这种训练纳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

如端给孩子一碗饭时,反复说“饭饭”;当他口渴时,当他眼睛盯着你给他倒水时,反复说“水、水、水”,这样反复训练,不但利用了听觉,而且逐步形成了“水”“饭”这些声音与实物之间的联系,也就形成了听觉概念。久而久之,当他口渴或饿时,启示他说水或饭,而不是用手来指嘴和肚子。


患儿家庭应

如何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家庭康复训练的任务是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科学培养,使他(或她)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补偿听觉和言语方面的缺陷,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为进入正常小学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促进孩子身体正常发育和功能的协调发展,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保护残余听力,发展视觉等感觉功能,形成和发展言语。同时教给孩子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培养对周围环境的正确认识,发展认识事物的初步能力,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以促进智力更好的发展。

家庭训练计划要遵循全面康复的原则,不仅要重视听觉训练、发声训练和言语训练,还要加强孩子的智力开发、体质锻炼。在训练中要根据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在孩子听力、智力、言语适合的状态下选择训练的内容、方法和形式,引发孩子的兴趣,把训练融于游戏和各种活动中。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多听、多说、多与人交往,增加言语学习的机会。在训练中要大量运用实物、图片、玩具以及生动形象的示范、手势、表情,帮助孩子对所学内容充分理解。训练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部分到整体的进行安排。

此外,对所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反复应用,避免遗忘,并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和巩固。

怎样简易评价小儿配戴助听器

或人工耳蜗后的听力补偿效果?

由于小儿不具备成人那样的认知能力,不能像成人一样自主地说佩戴装置的效果是否合适,所以对于不同阶段的患儿,应该通过观察其对声音的行为反应来评价助听器的补偿效果。

1.3个月龄内的婴儿:可以通过观察听到声音后出现的身体抖动、眼睑开闭、呼吸节奏改变、吸吮动作的停止等听性反射现象来了解。

2.4—6个月龄的婴儿:在有了声音定位的能力。给予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若能主动寻找声源,就说明能够听到,根据所能听到的声音的大小,可以粗略判断助听器的效果。

3.6个月龄以上的小儿: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就可以用视觉强化测听或游戏测听的方法来判断助听器的效果;3岁左右的儿童助听器效果评价可以通过言语测试进行。

值得指出的是,刚佩戴助听装置的小儿,对声音反应的敏锐度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不能因为没有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丧失信心。


怎样帮助患儿进行助听器

和人工耳蜗的适应性训练?

适应性训练是患儿通过佩戴助听装置而听到声音,进而得到与人交流的能力并最终融入社会的关键一环。

在这一阶段,培养患儿的聆听兴趣至关重要。患儿初戴助听器,佩戴时间应该由短到长,佩戴环境应该由静到闹。

首先要在比较安静的房间听一些玩具声、动物拟声词、乐器声等简单的声音;

然后可安排患儿在室外等公共场所聆听声音,观察其听性反应及对哪些强声有不舒适的感觉,家长要认真记录,反馈给专业人员。

家长通过对患儿这一时期的佩戴效果的观察,应该可以得出结论:患儿能否察知测试音的有无,并能否相应地做出动作反应。患儿通过助听器适应性训练后,专业人员可通过家长的反馈对患儿助听效果进行评估。


要经过多长时间的语言训练

患儿才可以能听会说呢?

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遵循着从简单到复杂这一基本规律,任何儿童学习语言都必须遵循这个自然规律,循序渐进地逐步发展。波拉克关于“听”与“说”的阶段划分研究,很好地描述了儿童从出生到6岁的有声语言习得和发展的历程。

听:听觉察知→听觉注意;听觉定位→听觉辨别;听觉反馈→语音识别;听觉记忆→听觉定序;听觉加工→理解→高级理解。

说:哭→咕咕语;微笑→放声笑;发声→咿呀学语;模仿发音→行话;简单词→叠词;词组→句子;交谈→近乎完美语法。

孩子的语言发育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语训至少应坚持1年以上.此后可根据孩子的听力状况、补偿后的听力情况和言语掌握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语训(部分聋人的语训可能要持续终身)。


患儿家庭如何早期训练患儿辨别声音?

患儿家庭应训练患儿学会对不同声音的分辨能力,如听到“喔、喔、喔”要让他能知道是公鸡叫,“嘟、嘟、嘟”是汽车声,“铃、铃、铃”是自行车声。

这对孩子残余听力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家庭训练辨别声音时,可用鸡、狗、猫等小玩具或卡片放在孩子面前,然后家长在背后学动物的叫声,每次只学一种动物的叫声,如公鸡叫,让孩子辨别是什么动物在叫,并拿起卡片,拿对了就给孩子奖励。也可将这个游戏换成写有a(啊)、o(喔)、e(鹅)或1、2、3、4的小纸片,父母在孩子背后读,让孩子选择纸片。

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听觉训练,孩子听觉注意就会逐步提高。

家长在训练孩子时,还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万事开头难,,患儿刚开始训练时,许多地方不习惯,以致效果不理想,甚至开始几次没有反应,这都是正常的,不要放弃训练。家长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怕失败。

2.教学内容应尽量选孩子有兴趣的事物,以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

3.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办法,充分发挥患儿残余听力功能。

4.患儿有记得慢、忘得快的特点,所以重复教学十分重要。要有计划地反复温习所学过的内容,在听觉训练的同时,保护好患儿的残余听力,以最大限度开发它,恢复语言能力。

5.注意在孩子反应时需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不要急于求成,学会等待。

6.注意训练内容的整合性和计划性,并且训练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连续性,便于孩子理解和掌握。


佩戴助听装置后

患儿家庭应掌握什么内容?

当多次听力检查确认了婴幼儿听力障碍的程度和类型后,佩戴助听器或置入人工耳蜗的同时,应开始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培训。

培训要求父母携患儿一起参加学习讲座。通过学习,让父母掌握有关听力障碍的基本常识以及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结构和护理常识,掌握如何管理患儿的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日常生活中如何与孩子接触,如何培养听力损伤的孩子的聆听能力和表达能力,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孩子的干预效果等。

平时要求父母对患儿的听觉及言语发育作观察记录,包括助听前后孩子情绪的变化、对声音的反应、理解能力及模仿能力等。


家长与患儿交流时应注意什么?

已查明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因为具有不同于听力正常儿童的生理特点,在康复过程中患儿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与患儿面对面地交流:在训练的前期应避免在高噪声环境中与患儿交流。训练患儿在与人交流时要注意观察对方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记住:眼睛可帮助儿童理解语义。

2.在饭店或商场等噪声环境下要背对噪声源:不要一边吃东西或抽烟,一边与患儿讲话,尽量发声清楚、准确,语速要慢。

3.首次交谈时可从简单的单字开始:经耐心纠正他们的发声,经过反复练习达到发声准确的目的。

4.不断鼓励孩子发声:帮助他们获得与人对话、交谈的信心。康复过程中耐心、谅解最为重要,不要操之过急。


患儿语训后可以在普通小学就读

并像正常孩子一样融入社会吗?

孩子在经过语训后是否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要根据孩子听力补偿的方式、补偿后的听力状况以及语训后语言的发展状况来决定。

如果经过语训,孩子的言语水平能达到与正常人自如交流,且听力补偿后对言语声的分辨、理解没有障碍,就可以随班就读了;反之,还应继续进行语言训练或根据实际情况进入聋校。


如何评定佩戴助听器后

言语识别率测试的结果

在安静房间里,用正常言语声对于正常听力,其言语最大识别得分≥90%视为正常。

对于佩戴助听器后的效果评价分为四个等级:言语最大识别率得分<70%为“看话”助听效果;>70%为“较适”助听效果;>80%为“合适”助听效果;≥90%为“最合适”助听效果。


如何通过言语测试的结果

来评估听力水平?

通过对言语测试能力来评估听力水平:

(1)正常:能分辨5m外的语声。

(2)轻度聋:谈话距离不能过大,通常在3~4m。

(3)中度聋:可在1m内谈话。

(4)重度聋:仅能听到叫喊声,不能独立完成言语对话交流,需借助放大装置。

(5)极重度聋:大声呼喊听不到,纯音听阈在80dBHL以上。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三亚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文域名: 三亚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政务

主办:三亚 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开发维护:三亚市党政综合网络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琼ICP备14000806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 4602000029   琼公网安备琼公网安备 46020402000112号